顯示具有 Whit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Whit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Château de Fieuzal Blanc 2009, Pérsac-Léognon France

有時候我會被問到你喜歡喝什麼酒?通常我會回答葡萄酒,接著就是「喔紅酒喔?」。

其實葡萄酒有紅的白的還有粉紅的甜的超甜的加烈的很烈的跟有氣泡的好嗎?雖然波爾多以紅酒為大宗,但也生產品質相當優良美味的白酒,比如波爾多西南邊的Graves與Pérsac-Léognon以Semilon跟Sauvignon Blanc混調Bordeaux Blend White。

大多的波爾多白酒需要較長的歲月瓶陳,年輕時滋味淡薄且高酸,陳年後除了迷人的蜂蜜跟桶陳奶香以外,帶有熟透的哈密瓜與柑橘香氣,比如Haut-Brion Blanc 1985則是目前品嚐到最不可思議的波爾多白酒,那強大的穿透活力,未顯老態。不過今天喝的,是親民款,Château de Fieuzal Blanc。整體表現出乎意料地好,從新鮮的萊姆、葡萄柚、熱帶水果的百香果香氣之外亦有著雞蛋花的芬芳,層次疊疊不窮,中韻迎來的是異國香料如茴香等氣息,再來則是逐漸成熟的花蜜、核桃以及礦石尾韻,桶味倒是不至於搶戲。酸度均衡協調,酒體中等帶點肉感,質地飽滿不厚重,適合夏天搭著泰國料理跟三五好友聚會閒聊。而且,家樂福就有進口了不要錯過。

Château de Fieuzal的「紅酒」同樣入選1959 Graves Classification,品質保證,白酒自然也不差。2009年則是紅白雙好的極佳年份,此時開瓶的容貌正美,青春正盛,就好比夏天窗外那一片旺盛的繁花爭妍。如果想要來點與眾不同,卻又預算有限的行家口味,波爾多白就喝這一瓶。

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Le Montrachet du Domaine Thénard 1986 par Remoissenet, Bourgogne France


老白酒癖慢慢地變成癮頭。
拍賣場上的廝殺有時候不小心就締造了全世界最貴的一支酒,或者是哪家酒款又風光的橫掃國際市場,不過有些時候也是可以撿漏,用經濟實惠的價格買到意外驚喜的逸品佳釀。好比這國際價格隨便都上看400美金一瓶的Montrachet,就讓我用遠比22K還不到的價格帶走將近一打老年份半瓶裝。一邊偷笑之外,也不禁再次感嘆現在酒價高漲,再過些許日子只能喝水。
這瓶老年份Montrachet 至今喝過兩次,奇妙的是儘管韶光褪去,花容月貌不再的老白酒,兩次品嚐滋味依舊不同,那衝擊的力道就算不足撼動山河,但也夠盪氣迴腸。充分氧化後的酒液帶點熟透果香與燒烤過的杏桃氣息,迷人的雪莉酒、香甜焦糖、蜂蜜;生津的酸度磨成脂膏圓滑,接續的香料與若有似無的礦石風味混搭著檸檬皮的清爽,一切水乳交融般的相織相映,好不快活。鼻息間的芬芳如燦,百轉千迴的層次流轉,怎麼喝都是享受,只能心忖半瓶太少太少。
此酒當然不是天上有,只是難得幾回尋,剩下一瓶我只能靜靜讓他繼續躺在酒櫃。那歲月鋪陳的美好,幾分粗獷幾分從容,轉身回眸總是又驚又喜。

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Alpha Omega Winery Chardonnay 2014 Napa Valley, USA

之前趁著假期跑去了加州一趟,想當然爾是不能錯過那富饒美酒聖地Napa Valley,於是乎便在一個禮拜內去了兩趟,拜訪了多家酒莊。即便加州美酒盛名早已響徹國際,尤其那傳奇的巴黎審判,一舉拔得頭籌的便是來自加州的名酒,從此使得加州美酒聲譽扶搖直上,不過其中前五名中第二名至第四名則是法國波爾多酒包辦:即便多年後波爾多酒再次上訴,依舊是加州酒莊掄元,更是奠定了加州釀酒技術的空前突破以及酒質的優良早已不在話下。(白酒掄元一樣是加州Chardonnay,不過有趣的是第二名為來自Meursault的名莊)。

在前一趟帶著嚴重時差前往美酒聖地的慘痛經驗之後,第二趟可是睡得飽足,滿懷著喝到飽的決心一路探險(no drink and drive please )。也許是當地朋友太會挑酒莊,這趟三家酒莊接連令人驚喜,且一家比一家精彩,總有不買絕對遺憾的念頭。

Alpha Omega Winery Chardonnay,中文直譯為起始酒莊,聽起來非常形而上學。酒莊招待中心美麗舒適,是個酒香婚禮的好去處,與知名酒莊Robert Mondavi 、Caymus 相離不遠。此款2014年Chrdonnay採集酒莊各處葡萄園種植的夏多內混釀而成,散發出質地清爽的礦石氣味外,白梨、杏桃、以及淡淡的香料氣息非常迷人,酒體中等,輕微燒烤氣息帶點花蜜、葡萄柚、青澀柑橘外,半熟的鳳梨香氣亦格外誘人,酸度明亮適中使人生津,可口不囉唆,些許粗獷氣概中又不失禮節。

當天在酒莊內品飲的四款酒款中,其中Cabernet Sauvignon 2014則以85% Cabernet Sauvignon, 9% Cabernet Franc, 6% Merlot 混釀,單寧緊實酒體雄厚,有著濃縮的黑色漿果、成熟櫻桃香氣以外也多了點草本的香料氣息等木質調性,年輕時喝是飽足的奔放力道,陳年潛力極佳,其他酒款抑是十分得體,皆為中上水準,確實不失所望。品酒費用50美金一人,但好客的酒莊人員則是多招待了一款14年的Proprietary Red ,波爾多混調,當下則是大大勝過當天品飲的13年款,除了包含典型波爾多混調的元素之外,多了點熱情大方,不似波爾多的拘謹嚴肅。

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

Givry Pied de Chaume Domaine Joblot 2006 Bourgogne, France

對於有點年份的白酒我是難以抗拒,一是開了可以享受正青春奔放的年輕肉體,再過一會即可品嚐到正成熟的多種滋味。於是那天在酒商酒窖裡閒晃時看到這年份不差又有點年紀的白酒便二話不說帶回家躺著,過些日子即可享用。

Givry 村位於據說是最偉大的Chardonnay白酒產地 Côte de Beaune南方,Côte de Chalonnaise ,然而北方村莊的盛名過大,使得愈往南方的村莊愈是不被重視或是遺忘;不過對於不是非偉大產區不喝的我倒是竊喜著可以撿到品質優良且價格實在的好酒滿足口慾。

說是配角也得分出高下,看是第一配角或是第二配角。主角再如何出色或是沒有厲害的配角也難以襯托出主角的實力;Givry為Côte de Chalonnaise中一個小型葡萄酒村,紅、白皆產,且紅多於白。此款標上Pied de Chaume應為一級園白酒,在我不小心將酒塞押入酒瓶當中時便溢出成熟的雪莉酒香,溫暖的燒烤氣息中帶點泡渣的甜蜜氣味,入口時酸度依舊明亮,宜人的礦石味轉眼成為成熟的白桃、柑橘果醬、白花香氣,雖然70%比例的新桶,卻感受不到膩人的奶油氣味,反倒是清爽的野蜜與些微香草芬芳,隔天再喝則出現了熱帶水果如鳳梨以及百香果氣息等,尾韻變化依舊,帶點層次之後又轉回雪莉酒的美味香氣,淋漓雅緻。而如此簡單易飲卻帶層次變化的可口好酒,讓人最意外的其實價格僅與Côte de Beaune白酒地區級「最廉價」的價位相當,甚至不到,也許是該入手個半箱好好珍藏,以免再度興嘆。

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Hanging Rock The Jim Jim Sauvignon Blanc 2006 Macedon Ranges Victoria, Australia

Macedon Ranges 馬其頓山脊位於澳洲維多利亞洲,是墨爾本西北邊約七十公里的一大產區,主要種植黑皮諾和夏多內,並且生產品質穩定的氣泡酒,雖然維多利亞洲最著名的葡萄品種為黑皮諾,不過其他品種酒款同樣不俗。儘管Sauvignon Blanc 在此地的種植面積連百分之一都不到,但仔細找的話,還是可以挑到一些品質優良,水準不差的可口佳釀。

Hanging Rock 酒廠的The Jim Jim 白蘇維濃大概種植在1984年,其釀造的果實分成了未熟、半熟、成熟混合著發酵,少部分的葡萄在全新的法國橡木桶中發酵,其餘則以水泥槽大量發酵存儲,之後再混合裝瓶。這款2006年的白蘇維濃則在開瓶時有著明顯的打火石氣息,非常礦石風格,而酒色早已呈現金黃,典型的熟成白蘇維濃,接著是極為熟甜的蘆筍氣息、輕微的柑橘果醬、鳳梨以及過熟的百香果風味足一發散,圓潤口感非常迷人,再加上些微的青草芬芳,香氣表現十分精彩,酸度均衡且爽口宜人,酒體架構雖不堅強有力卻也十分結實,而白蘇維濃經常有的芭樂那種甜膩的香氣倒是沒出現在這款酒中,取而代之的是輕微的野蜂蜜氣息以及白桃果香,若要說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便是後韻稍微短促,較無深厚的複雜變化,但以此平價的日常酒款,實在難得的驚喜萬分,倒是非常適合來點酸辣料理或是熱炒式的海瓜子或是胡椒蝦,肯定錯不了。

#sauvignonblanc #australianwine #wine #hangingrock #whitewine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Paracombe Chardonnay Adelaide Hill 2005 South Australia, Australia

對於澳洲酒我是很喜愛的,而當初也是一瓶西澳Leeuwin Estate 帶我領略葡萄酒的美好,而在嚐過這麼多所謂細膩的勃根地滋味或是華麗的波爾多風味以後,我總會打開一瓶澳洲酒,除了解解饞以外,也重新讓有點疲倦的味蕾稍稍休息一番。好像澳洲酒對我來說,帶有一點沈澱作用,那種開門見山,直來直往的釀酒風格也如同當年挨家拜訪的酒莊主人們一樣,直率,真性情,而那樣的滋味,最真心也最撫慰人心。

很多人對澳洲酒的印象大多是即開即喝,無需醒酒或過瓶,但隨著釀酒技術進步,很多澳洲酒早已可以跟世界頂級佳釀一較高下。當然,那些世界級的澳洲佳釀或許並非俯首皆是,但是澳洲酒的簡單易飲也讓一般大眾可以體會其美妙的滋味,少了艱澀難懂的品酒話術,喝起來更是淋漓暢快,不過這也是澳洲酒最容易讓人詬病的一點。但隨著日新月異的釀酒技術以及對土壤的分析研究,澳洲酒的「風土」概念也漸漸地成型,如西澳的瑪格麗特河產區之下也開始在區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葡萄園,這概念如同勃根地的lieu-dits,雖未普及,但卻樂見其成。

那天經過大概是全台北市少數代理澳洲酒的酒商之一,總是不禁走進探寶,雖然走過澳洲酒莊,但澳洲何其大,酒莊何其多,對於澳洲酒最熟悉的不外乎是那些時常高分站上酒評雜誌封面的那幾家大廠,很多時候我也只是依靠著哪些產區的什麼品種比較出色為依據來選酒,不過這倒是少踩地雷的第一步。Paracombe Chardonnay Adelaide 2005 開瓶時則以她那富含礦石風味的香氣吸引著我,漸漸地出現了檸檬、新鮮柑橘、櫛子花的氣息,非常迷人,酒體清爽且均衡,後韻帶有輕微的烤麵包香味以及白桃果醬氣息,極度可口,不禁令我聯想到勃根地Meursault的優質村莊等級或是上好的Chablis才能出現的宜人酸度和礦石氣味與果香的巧妙融合,而這酒經過了12年至今,依舊新鮮清爽,沒有絲毫頹敗,經過了兩個多鐘頭後更保有著清新的口感與些許的烤堅果芬芳,雖然稱不上有深厚的複雜變化,但以這樣的表現足以擊垮許多勃根地地區級白酒,美味極了。

2005年份至今已過12寒暑,對於普遍的澳洲酒來說過於已屆熟齡,但這款酒仍然保有極為新鮮的狀態,想必再過些寒暑絕對是有另一番美味值得期待,而她確實是即開即飲,但這酒的後勢,肯定耐久珍藏。

#chardonnay #adelaidehill #southaustralia #wine #whitewine #paracombe #australianwine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Meursault, Clos de la Baronne, Nicolas Potel 2010 Bourgogne, France


不能否認的是,除了熟識的葡萄酒專以外,大賣場確實是我時常光顧的買酒地之一,雖然貨架上林林總總的酒大多是最低等級的餐酒,不過時不時也是會出現一些令人意外的驚喜,好比Nicolas Potel ,這個故事可比王子復仇記精彩的知名酒商。

第一次喝到NP的酒不諱言也是在某家美商賣場購得,那次的經驗只留下了有如檸檬皮的酸澀感在味蕾,完全稱不上是好喝,心想或許是慘淡年份作怪,難道大名鼎鼎的NP沒了Nicolas Potel 就功力盡失了嗎?使得某段時間我都盡量避免入手任何2006年後的相關酒款,不過這答案就在不到一年後便解答了。2010的Meursault Clos de la Baronne 則實實在在扳回了我心中即成頹勢的NP,甚至贏回我心。剛開瓶時的香氣已經十足,充滿著新鮮萊姆、柑橘氣息以及白色花束芬芳,均衡細緻的酸度以及滑順柔和的單寧,圓潤脂滑且有著不過分的香草、奶油香氣,有骨有肉尾韻適中帶點輕微香料感,礦物風采亦是穠纖合度地恰到好處,與先前的品飲經驗宛若天壤之別,非常可口迷人。
Clos de la Baronne 直譯為男爵夫人園,其所在地正是Meursault村中心地帶且靠近最知名的幾片一級葡萄園,儘管該園並非名聲響亮,甚至鮮為人知,但也或許如此,價格實在是便宜地驚人,論表現,實力不亞於過往品嚐過的puligny、chassagne 知名村莊園,原想一瓶不到千元的村莊酒或許僅能有差強人意的表現,殊不知竟是驚喜萬分,出乎意料的精彩。隔日,我則又再度折回法商賣場,將架上存貨一掃而空了,如此優惠價格,卻表現過人,難得。相信再過幾個春秋,滋味更佳。
‪#‎chardonnay‬ ‪#‎meursault‬ ‪#‎closdelabaronne‬ ‪#‎whitewine‬ ‪#‎wine‬ ‪#‎bourgogne‬‪#‎burgundy‬ ‪#‎nicolaspotel‬

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Chassagne-Montrachet 1er Cru En Remilly Pierre Yves Colin-Morey 2011 Bourgogne, France

海明威在「流動的饗宴」曾說過一杯酒使他忘卻了失落感又再度快樂了起來,其實講的是一顆生蠔與一杯白酒帶給他的愉悅享受。而這大作家裡頭所描述的,大概則是勃根地白酒,既有足夠的酸度生津,又有可咀嚼圓潤的肉感質地不至於乾癟,最重要的是那些許礦石風采,去掉了生蠔的腥味,留下了大海的氣息和酒的香氣。

Pierre Yves Colin-Morey 是兩家聯姻後產生的酒莊,主要生產Chassagne隔壁產區St.Aubin酒款,而En Remilly 則是橫跨兩村的一級園地塊,與特級園Chevalier-Montrachet接壤,其早在19世紀時就被歸入為Montrachet,並列為最高級葡萄園,風采可略窺知一二。不過PYCM 的CM En Remilly 應該是購自外來葡萄所釀造的,本身在該地塊並無擁有葡萄園。但,這也完全不影響酒質的精彩;11'‘是個適合早喝並可陳年的年份,酒體比鄰村Puligny多了點粗獷剽悍,而細微之處亦精緻奇巧;高酸生津裡有著非常柑橘類的香氣,混雜著輕巧的礦石味,爾後卻是圓潤多肉,帶點蜂蜜、香草、烤土司以及爆米花的香味,均衡可口且難以忘懷,一整個晚上四、五個小時持續地變化可謂無一失誤,非常宜人,即便在最後一個小時中,多了點過分奔放的胭脂俗粉也無傷大雅,反而更顯得變化多端,畢竟,再怎樣她也曾年輕地嬌鮮過。
雖然不能百分之百確定威老當年開的是哪瓶酒,不過往勃根地白酒下手,至少成功了一半。然而凡夫俗子如我,當然無法想像威老描述的紙醉金迷的巴黎是如何美好,但巴黎是去過的,酒還是會喝的。 而PYCM 的酒,我想可要趕緊再多入手些擺在家中,漲價是可預料的,多跟少、快跟慢而已。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Morey Saint Denis Blanc, Domaine Dujac 2005 Bourgogne, France

在以Pinot Noir 紅酒為大宗的整個夜丘,Morey Saint Denis 就這樣出了幾款白酒,堪稱為萬紅叢中一點綠的奇葩;Dujac本是當地名莊,早就紅遍大半個地球,出產的白酒稀少,卻不失可媲美Puligny村的頂級白酒;開瓶時的香氣內斂沉穩,些許香料等木質氣息,剛入喉時則帶有閉鎖卻又不甚清澈的質感,回溫之後則散發出白杏桃香氣,更多的是柑橘、輕微的燒烤蜂蜜相佐,酸度均衡極為可口;酒體力道稍強,比起Puligny、Chassagne名村白酒多了點紮實又粗獷的風格,但在收尾時卻又世故的圓潤;05年依舊鮮嫩如及笄少女,懵懵懂懂卻又難掩魅力,在青澀與成熟之間,灑脫自如。

Morey Saint Denis 一直以來是我較少碰觸到的勃根地酒款,即便該村也曾嚐過Clos de Tart、Clos de la Roche、Bonnes Mares,但比起隔壁兩個村,每每在挑酒的時候總是會不經意就忽略;往往想喝勃根地的時候,總是想要點溫柔嫵媚,而過往經驗告訴我,Morey Saint Denis 多了幾分霸道,力道十足像是石頭記裡的王熙鳳,當然是指她好的那一面。
該區白酒產量極少,若有遇到,買回家欣賞時的地雷不多,畢竟在台灣能找到的不外乎那幾家名莊,同時也可以稍為炫耀一番自己獨到的白酒品味呢,但除了Dujac以外,依舊有其他選擇,畢竟村莊級的價格可是人家一級園的花費呀。

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Raventos i Blanc Silencis Xarle-lo 2013 Penedès, Spain

也許對很多人來講,豐富變化、層次分明,飽滿、濃縮集中香氣的酒才能稱得上是一支好酒,可是漸漸地,好像突然其來的激烈香氣似乎有時適得其反;付出的太多,能接受的卻太少也是種遺憾。

Silemcis Xarel-lo 卻顛覆了眾多譁眾取寵的豔麗酒款浪潮;單以不鏽鋼槽內釀造,簡單地泡渣並且完全不過濾,呈現葡萄最完整也最赤裸的風味。宛若返璞歸真,樸實無華的酒風卻有種簡約的美感,僅有著未熟透的橘子氣息以及尾韻一點土芭樂的香氣和收斂的澀感,而平均年齡為50年的老藤似乎是往富含礦質和化石的土壤裡扎了深厚的根,讓酒多帶了點陽剛的礦石風采。酒風純淨柔和,沒有一抹胭脂,淡靜地如涓涓流過的山泉,輕輕地來,清清地走,如同「再別康橋」般的瀟灑,揉碎在鼻息之間,消散成雲煙。

Xarel-lo 是西班牙專門用來釀造cava的葡萄品種,酸度力道夠,卻不剽悍地難以接近。Raventos i Blanc 的Silencis Xarle-lo 態度落落大方不扭捏,且有著高潛力的抗氧實力,絕妙的是,酒開了將近三個鐘頭,不見老態,依舊流瀉著清澈的風格,輕吟地歌唱著。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Chassagne-Montrachet 1er Cru Clos Des Murées Fontaine-Gagnard 2012, Bourgogne, France

人生中有些時候就是跟某些葡萄酒的緣分沒有這麼深,或者是說總在最不恰當的時機點上遇到最想一親芳澤的美麗佳人。好比這該是要好好品嚐的Clos Des Murées。第一次相遇的時候是匆忙的工作場合,沒得太多時間細細慢嚼,只能如囫圇吞棗般地大口喝酒,雖無法仔細記住那該有的味道,即便如此那明顯的果香及明亮宜人的酸度還是讓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次相遇卻正巧換上傷寒時,只能帶著病體與遲鈍的嗅覺「欣賞」著。
濃郁果香似乎有著熱帶水果的異國情調,奔放卻不粗糙,同樣的清澈酸度使人生津垂涎更多了礦石風味,層次複雜。酒體中等,入口時飽滿帶點渾圓豐腴的咀嚼感但不多脂,健在的酸度與口中的奶油和蜂蜜味相互抗衡,實在精彩。
Clos Des Murées 為Fontaine-Gagnard獨占園(monopole),是一片以石牆圍住的完整地塊,也是這酒莊最讓人津津樂道表現突出的一級園。白酒以乳酸發酵後進入到比例不高的心筒中泡渣熟成,以增添風味,但原則上不超過一年便裝瓶以保留Chardonnay細緻的酸度。酒莊也被列入「偉大的勃根地酒莊」其中之一。
‪#‎chardonnay‬ ‪#‎fontainegagnard‬ ‪#‎bourgogne‬ ‪#‎closdesmurees‬ ‪#‎burgundy‬‪#‎whitewine‬ ‪#‎wine‬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 Blanc 2013 Pauillac Bordeaux, France

看酒標買酒有時後充滿驚喜也充滿驚奇,如這款酒可真的是大有來歷。酒標上頭大大的BPHR可是標註著血統。說穿了其實就是 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 (最有名的就是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釀酒集團旗下最低階的日常酒款,買不起五大酒莊頂級酒如我,只能挑挑這種便宜貨過過癮。




說是便宜貨也不見得就不是好東西,酒廠聲勢可是世界排名數一數二,勢必不會想要壞了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地位。這支典型的波爾多混釀,約莫6:3:1*比例調配,開瓶時的香氣倒是內斂含蓄,有著輕鬆愉快的白花香,萊姆、未熟的桃子、鳳梨等清爽卻帶有熱帶風味的果香;酸度頗高但不致於高瘦難以親近,另外是帶了點爽朗的蜂蜜與花蜜香氣,柔和了以外也多了點層次。



比起其他波爾多產區白酒,這隻混釀少了點粗獷的礦石風味,但整體架構仍算是完整,酒體中等偏低,入口時的香氣表現分明清晰,循序漸進不含糊。雖說是大酒廠中的低價日常款,這酒或是稍微表現了酒廠想要呈現的內在精神,和及飲的典範。若要說完整地呈現該地風土是有點誇張,但如果想要找之波爾多混釀白酒,約莫新台幣550-700這樣的價位看來,不失為入門好選擇。香氣、酒體、層次都在,水準是有的,而以2013年這支酒的表現看來,短暫的陳年實力依舊,可能再過幾年就可以嚐到更為細緻的香氣呈現。


#bordeaux#whitewine #BaronPhilippedeRothschildBordeauxBlanc #semillon #sauvignonblanc #muscadelle

*波爾多混釀
Semillon+Sauvignon Blanc (+Musacadelle)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Muscadet Sévre et Maine Les Dentelières 2012 Loire Valley, France

Muscat 不等於Muscadet!那天在挑酒喝時看到了這隻支滿身綠蔥蔥的酒標深得我心,就這樣拎著結帳,自以為是支帶點甜味的小品,殊不知酒瓶內可是暗潮洶湧得很,再度驗證自己淺薄的知識。

Muscadet Sévre et Maine 是法國羅亞河谷的一個小產區,認真說起來是在Sévre 賽夫爾河與 Maine緬恩河兩條分支旁的產區。主要葡萄則是原來自於勃根地的Melon de Bourgogne。這葡萄沒有太多的特性,其中最大的特點可能是他高處不勝寒的酸度。而這款Muscadet Sévre et Maine確確實實有著無比高瘦堅挺的酸,著實讓我大吃一驚,稍微回溫之後酸度是將低了點,出現了猶如現榨檸檬皮的清酸氣味以及酸澀青蘋果的香氣以外別無花香或是其他果香,入口時帶點硬度的礦石風采算是意外的驚喜。因為特性少,酒莊大多會以木桶發酵以及經過泡渣的程序來多點風味,然而儘管這酒是已經泡了很多渣才出現一絲絲黃色的酒液,但卻遍尋不見那香甜奶油或是蜂蜜香的蛛絲馬跡,連點花蜜般的點綴也只能夢中尋覓無度。

酒體極為清爽,但卻由於帶點礦石風味和高酸的唯一優點,或許搭配點貝類海鮮會是不錯的選擇。若是一個人在家想要來點生蠔,我也許就會捨去高貴難攀勃根地而再度擁抱這令人回味的酸度,生津指數爆表。
‪#‎MuscadetSévreetMaine‬ LesDentelières‬#‎LoireValley‬ ‪#‎whitewine‬ ‪#‎melondebourgogne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Sileni Cellar Selection, Sauvignon Blanc 2014 Marlborough, New Zealand

說到紐西蘭不知道大家會想到什麼,是滿山滿谷的綿羊、滿天星星的夜空、滿滿維他命c的奇異果、魔戒,還是這個地方有什麼?
還有葡萄酒呀各位!雖然紐西蘭在世界葡萄酒地圖上不如隔壁澳洲前輩這麼有名,但其實這兩座島所組成的國家可也是硬生生殺出一條生路來,生產著酒質純淨、細緻中帶點性格的酒款。

講到紐西蘭葡萄酒,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他識別度極高的Sauvignon Blanc乾白酒*。好比這家橫跨南、北兩島的酒廠所出產的Sauvignon Blanc,風格清新涼爽,帶有非常典型卻又熟悉的芭樂香氣,又夾雜
了柚子、奇異果、萊姆的清酸氣息以外,還有淡淡的熱帶水果如百香果等,入口時的酸度適度地點出了青草的芬芳和恰當的礦石風采,新鮮活潑不拖泥帶水,且架構完整,層次分明,雖然後韻延長時間較短,但整體表現討喜。酒體中等、果香鮮明且易飲,搭配簡單烹煮、燒烤的海鮮料理或是豬肉、雞肉菜餚都非常合宜。

此外,Marlborough是Sauvignon Blanc精彩產區,而酒廠名字其實取的大有來頭,Sileni源自Silenus,為希臘神話中酒神戴奧尼索斯的導師和同伴,也是森林之神,膽敢這樣稱呼自己,看樣子實力確實不是中庸之輩呢。
*Sauvignon Blanc:白葡萄品種
*乾白酒:不甜型白酒

更多關於白酒的精彩內容就請大家來聽聽我的講座吧!
#sileni #sauvignonblanc #newzealandwine #whitewine #wine #marlborough http://www.accupass.com/go/motif1008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Ventoux Les Traverses Blanc, Paul Jaboulet Aîné 2011 Rhône, France

沒烤完的蛤蠣跟沒喝完的白酒剛好可以搭成一道白酒蛤蠣麵,簡單好吃的快煮料理,不過卻有種麵比酒來得吸引人的感概啊。挑日常用酒時就跟神農氏嚐百草一樣,充滿新奇跟冒險,而撇開以往那些所謂列級酒莊,踩到地雷的情況也就不能避免,雖說是踩到地雷,不過也只是酒不合自己的口味,正面一點還可以再多學一種產區以及多認識一種葡萄品種,畢竟酒海無涯呀!

隆河*簡單分為南跟北,最出名的是他那難以預測的深厚力道以及強大陳年實力的紅酒:Côte-Rôtie、Hermitage、Crozes-Hermitage、 Châteauneuf-du-Pape,其好年份酒款往往須數十年才可以一親芳澤。然而隆河白酒在台灣卻是鮮少有人注意,可這產區的酒其實力道稍微強勁且帶點嗆辣性格,某些時候搭起中式或是台式料理反而更相得益彰,去油解膩的很。
Ventoux 是南隆河產區,主要以GSM*混釀紅酒為主,但其也有少數南隆河混釀白,好比這款就以80% Grenache Blanc混搭20% Bourboulenc,調配出酒體較輕的爽口型白酒。除了李子的香氣以外,還可以找到萊姆、青蘋果的氣味,此外亦有白胡椒等辛香料味;酸度偏高帶有打火石氣息,雖然酸度明亮清瘦但卻延長不了尾韻,且香氣散發過快,實在美中不足。以12~15塊歐元低階酒款看來算是表現尚佳的白酒,輕鬆的聚會可以拎著,畢竟是家知名度高的酒莊,但以名家Paul Jaboulet Aîné 的水準看來卻似乎有點可惜。

*隆河:法國南部葡萄酒產區
*GSM: Grenache, Syrah, Mourvedre
更多關於白酒的精彩內容就請大家來聽聽我的講座吧!

Luis Felipe Edwards Sauvignon Blanc 2015 Valle de Colchagua, Chile

每每到了中秋節,總是會惆悵著夏天就這樣正式告別了,過了中秋節,浪漫的秋天就這樣瀟瀟灑灑地把葉子都染紅,而葡萄採收工作也將漸漸進入高潮。2015的年份收成預測,據說某些產區(北半球)將會迎來本世紀品質最佳的葡萄,在經過11、13、14三個不被看好的年份,2015可是被寄予厚望,不過這些年份參考也僅適用於法國產區;美國也開始進入早採季節,乾旱使得今年加州產量降低,但晚熟的葡萄品種則還需要等到下個月才能採收,看樣子會有更成熟的品質。

南半球產區則早開始品嘗當年度新酒,不過由於澳洲大火使得葡萄產能降低以外,紐西蘭葡萄產量也因為天候因素降低了產量,但品質卻提高許多,或許可以期待;另外南非則是有酸度好的白葡萄品種表現令人意外驚喜;而阿根廷跟智利受到了火山爆發以及過於炎熱的乾旱氣候,除了早收葡萄以維持酸度以外,採收前的降雨似乎是場美麗的邂逅,給了大家些微的正面期待。總的來講,今年南、北半球相繼提前採收,跟今年過度炎熱氣候有關,而產量降低的同時,也希望葡萄品質相對提高,兩個半球各界似乎也都對2015年寄予厚望。
這款小裝瓶的智利Sauvignon Blanc挺適合不想大肆暢飲的夜晚,一杯剛剛好,其中滿滿的土芭樂香氣、茉莉花又夾雜了些許青草芬芳,清爽宜人。清澈的酸度裏頭帶點曖昧的礦石風味,與其他地區的Sauvignon Blanc(比如紐西蘭、羅亞爾河)相比,可能因為沒有過橡木桶熟成,使得風味輕巧不厚重算是小品酒款,稍嫌可惜的是尾韻短了些。順帶一提,這智利酒廠近年來國際知名度屢屢提高,這款低階的日常酒以價位來講算是出色,而高階款價位竟也只是紐西蘭酒價的三分之二,非常值得注視。

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Yalumba Y series Unwooded Chardonnay 2013 South Australia, Australia

九月來了,而今年的秋天似乎早了點,時值也開始進入葡萄採收的季節,不過南半球的葡萄可能才剛冒出新芽,嫩嫩綠綠應該挺可愛的。想要趁著天氣還沒冷,再多喝幾支冰冰涼涼的白酒,再感受一下清爽消暑的香氣,也為剛走不遠的夏天說聲再見。

釀造白酒的國際葡萄品種其實就那幾種,要怎樣在同一種食材上端出不一樣的菜色就是各家釀酒師的學問了;好比這家澳洲酒廠,一樣是平凡到不行Chardonnay,為何當初只看到他五秒不到就下手帶回家,先撇開對澳洲酒的偏愛不說,酒標上的Unwooded便是主要原因。說穿了其實就是這支酒沒有進橡木桶熟成,而這樣的做法又有點冒險,畢竟Chardonnay是種很沒有主見的葡萄,通常需要多點手段來增添風味,好比說過桶(wooded, oak aged ),或是乳酸發酵等(Latric Malolatric fermatation);而更冒險的是,這酒為了保有他高酸乾瘦的特性,提前採收了葡萄。這樣早採又不過桶的Chardonnay究竟可以有怎樣的風采倒是挺讓人好奇。

滿滿的熱帶氣氛有著成熟桃子、鳳梨的香氣,還帶點隱約的默契花香,六月是開的那種芬芳,不過桶但卻有著濃郁的花蜜氣息,原生酵母的泡渣作用後更顯風味十足;酒體中等不厚重,清爽宜人以外那明亮的酸度亦不顯得高瘦難以咀嚼,微微的礦石味多了點複雜的層次,是支配菜也好,搭喝可行的酒款,而南澳本就不是Chardonnay的著名產地,有這樣的表現實在值得嘉獎;突然間想起小時候奶奶家院子前那棵每到夏天就枝葉茂密的葡萄樹,有次摘了結實累累的葡萄吃,酸得徹底但卻有滿口的葡萄香氣,迷人又讓人懷念。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Jamsheed Laneway White 2013 Exclusive for Wine Diamonds, Yarra Valley, Australia

上個星期抽空去了一趟日本,託同行好朋友的安排,定到了一家質量兼具的法國餐廳,當然餐點是處處充滿驚喜,很令人滿意之外,更讓我佩服的是該餐廳的總侍酒師所挑選的餐酒搭配,高明得無可挑剔。

儘管法國酒還是佔了多數,但是除了香檳以外,兩款甜白酒各來自法國西南產區,Pacherenc du Vic-Bilh、Jurançon,是臺灣非常少見的酒款及品種Gros Manseng、Petit Manseng,在清爽的甜度裡還找得到果香、花香,皆是清新可愛的甜白酒款;搭配鵝肝醬三明治的晚摘Petit Manseng有著新鮮香草氣息,而甜點時的Gros Maneang、Petit Manseng混釀則有著柑橘、葡萄柚討喜的香氣表現;來自奧地利的Roster Veltliner,高酸且充滿鮮明的礦石風味在單喝時其實有點難以招架,但對於帶有苦味的魚膽料理卻發揮了極好的作用,消除魚腥以外也降低了苦味,明亮的酸度除了提鮮也使人生津。或許是這幾支小巧玲瓏的酒款表現太過驚艷,頓時之間,開胃香檳似乎好像有那麼一點遜色了。

主餐前的前菜則是地道的普羅旺斯燉菜配生火腿,而什麼樣的酒款跟這道菜最相配呢?侍酒師巧妙地選了南法Coteaux d'Aix-en-Provence,由Cabernet Sauvignon、Grenache、Sauvignon Blanc混釀的粉紅酒Rosé,礦石氣息明顯以外,更散發出誘人玫瑰香氣,彷彿就像是走入南法引人入勝的景緻般,極為迷人;而兩道主餐的配酒也頗耐人尋味;在嘗過舊世界的酒款後,主餐配酒則是選了南非Pinot Noir,粗獷的線條中透著野櫻桃的香氣,稍稍辣口的單寧結構帶出牛肉的鮮味,去除了醬汁的鹹膩感,單喝也能表現亮眼;搭配魚肉的白酒則是澳洲Yarra Valley,Chardonnay、Roussanne的結合;Chardonnay給了白酒充分的結構與酸度,而 Roussanne則帶給了這支白酒滿滿的杏桃、花蜜、吐司芬芳以及輕微水梨氣息,優雅迷人,是款可以細細品味的澳洲白酒,包准驚喜萬分!



從開胃小點的香檳到餐後甜點的甜酒,無一令人享受,酒款產區也橫跨新、舊世界,從北半球喝到南半球,從法國喝到南非,除了顯示了侍酒師獨到的選酒功力以外,更完全符合了葡萄酒本是配餐飲料的最高精神,酒、食相配,兩兩相互提升,太令人難忘了。
(繼續找機票再去一次當中)‪#‎wine‬ ‪#‎winecomparing‬ ‪#‎Jamsheed‬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Puligny-Montrachet Les Combettes, Etienne Sauzet 1996 Bourgogne, France

終於還是出現了 Puligny-Montrachet,而且還是喝了實力逼近特級園的一級園Les Combettes,啊啊啊!好吧,我承認我很膚淺。看到名牌酒莊加上知名葡萄園還是怦然心動的很,再加上好年份的白酒實在是太難以抵抗了,頓時之間成為本年度至今最令人激賞的酒款了。(聽起來好像我喝的酒太少了,這樣就最令人激賞)

套句丸尾的口頭禪,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該酒款到到底底,扎扎實實地具備了所有一級園該有的條件,而酒莊更是顯示了自己的水準,無一失誤。即便96''年早已呈金黃色的酒液,依舊迸發無比新鮮的滋味,悠悠然然的白花氣味突然之間轉成溫暖細緻的奶油香氣,再來濃厚的蜂蜜香味、焦糖燒烤氣息一氣呵成,完全釋放白酒最美麗動人的姿態。入口則是渾圓厚實的酒體,更在甜蜜的香氣氛圍裡藏著挺拔的酸度,充滿活力,一時之間又為這支酒注入了生命;那強而有力的酸度其實就像是某種觸媒,帶來了細膩不嗆鼻的打火石味道,多了點礦物風采以外更是添加了酒的複雜變化。入喉的香氣還在,杯中的芬芳依舊,彷彿是在一片礫石上開出一朵黃色雛菊般的驚喜,就算凋謝也是美得如此徹底。

很多時候,喝酒的對像遠遠超過酒本身的重要,當然這支酒款本身已經夠強大,加上幾個好朋友共享,或許一級園的酒款得到的是超越特級園的享受。Etienne Sauzet 是勃根地的白酒大家,釀酒功力絕對一流,喜歡強而有力Chardonnay的人可是不容錯過。有沒有同廠推薦?當然有的,畢竟一級園的價格還是稍稍高了一些,不過五、六個人一人一杯花個五百塊錢確實是值回票價,不過就怕一喝上癮。同廠推薦:Etienne Sauzet Bourgogne Blanc Chardonnay,新台幣1,500不能說是太便宜,但肯定讓人一窺頂尖白酒名家的實力。另外,Les Combettes 就在Meursault旁邊,或許也是個不錯的選項。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Château Doisy-Daëne 2011 Barsac, Bordeaux, France

沒有Yquem*的時候該怎麼辦?。那天吵著想要喝Yquem的時候,朋友很慷慨的說我下廚他帶酒,拎了一支Doisy-Daëne來家裡作客,稍稍彌補我買不下手Yquem的失落。

波爾多甜白酒大多(基本上都是)Sauvignon Blanc - Semillon兩種葡萄混釀,變甜的方式是因為葡萄被「好的」黴菌給纏上,吸光了水分留下乾癟卻風味飽滿、甜滋滋的貴腐*葡萄,釀出來的酒有極高的殘留糖分,所以很容易甜甜的(喝醉)效果快,一口接著一口。11''年的Doisy-Daëne表現得實在討喜,正要入口時,飽滿成熟的玉荷包香氣,甜中帶點微微酸很讓人難以抗拒,入口後熟透的橘子醬以及濃郁的蜂蜜味道讓人好想拿一片白吐司淋上去,當成早餐一口吃掉;清新卻又集中的花蜜香氣奔放自如,有如(臨老)入花叢般令人陶醉,雖然是甜酒,但是2011年畢竟還年輕得很,適當的酸度反而平衡了搶著出風頭的甜蜜滋味,多了點清爽口感。

話說實在,「沒有Yquem*的時候該怎麼辦?」,就不要喝啊,甜白酒的選擇這麼多,何必為了一支花而放棄整個Sauternes*呢 (因為整座森林就有了那支花才美麗啊!)。2011年真的還太年輕,但是年輕時總會有自己的青春芬芳讓人著迷難耐,即便年份不像10''、09''如此大好,卻也上得了好年份臺面,RP(Wine Advocate)給了95分評價,確實亮眼。比起動則上萬元的Yquem,不失為另一款優質選擇。臺灣零售價約新台幣1,300半瓶,推估應該2,500以內一瓶,但是甜酒如果是要獨享的話,半瓶裝就可以下手了。而這酒,可是愈陳愈香喔!
*Yquem 貴族般享受的波爾多甜白酒,相信喝過的人懂我的話術
*貴腐 Noble rot 讓葡萄水分盡失只剩下糖分的黴菌
*Sauternes 波爾多世界有名甜白酒產區,Barsac 則是裡頭最為知名的甜酒村莊
‪#‎chateaudoisydaene‬ ‪#‎bordeaux‬ ‪#‎barsac‬ ‪#‎SauvignonBlanc‬ ‪#‎Semillon‬‪#‎wine‬

搜尋此網誌

網頁